巧克力與水的關係(或不該有的關係)

原文連結: Chocolate and Water FAQ

chocolate no water-meme

巧克力與水的問與答

最常被問到的問題除了有 “磨豆機(melanger)之外可以用什麼機器來做巧克力呢?”,就是巧克力製作中,水扮演的角色(其實沒有這角色比較接近現實)。其實那磨豆機的問題跟水在巧克力製作扮演的角色通常都是一起被問到的,例如:

“如果我加點水讓糖融化,再加入巧克力去製作是不是就不需要磨豆機(melanger)了呢?”

或者 ”我可以加入蜂蜜,或黑糖蜜之類的產品嗎?“,之類的問題。

基本上對這類問題的答案都是不可以,如果在巧克力製作的過程加入水,巧克力會結塊(seizing),結果就會是個有巧克力味道的產品,可是基本條件的改變造成了不能調溫的巧克力。” 以下是詳細些的解釋為什麼水沒辦法輕易的加入巧克力。

如果要有效的把水混入巧克力裡面,就是用可以處理大量的大型商用機器。水既便宜又沒有任何健康方面的疑慮。但是水要放入巧克力製作就有需要克服的問題:

  1. 攪拌水跟油就是在製作乳化液(emulsion),巧克力的濃稠度(viscosity)及透明度(opacity)。想像美乃滋。
  2. 可可豆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dietery fiber),尤其是纖維素(cellulose)。雖然不溶於水,可是卻能吸收水分而膨脹,改變巧克力的構造。而可可微粒(cacao particles)吸水後會傾向退離可可脂。
  3. 加水也代表許多原本沈寂的酵素會因為水的出現而開始活動。雖然加入的水量不是很多,可是許多酵素在非水溶狀態(nonaqueous),3-5%水份,就會開始活動。大量的加入水份(或無糖狀態下加水)讓水活性(water activity)上升就會開始有微生菌的問題。
  4. 液體在巧克力裡會改變巧克力的化學結構而破壞巧克力調溫的程序,改變了最後成品的質地。看加入水量多寡而定,巧克力的變化可以從過軟到鬆散易碎的情況,而無法完成調溫就沒辦法製作甘納許(ganache) *哭哭*

雖然加入乳化劑(emulsifier)後水會以小粒子的狀態呈現在巧克力裡,幫助水跟巧克力共存。這可以解決問題2與4,但是可能會讓問題1變本加厲。如果以讓水可以在巧克力這個油脂系統裡存在為目的,大豆卵磷脂(lecithin)是個不錯的選擇,而PGPR就更好了。除了以上提到的2種乳化劑,還有許許多多其他的乳化劑可以選擇(單甘脂,雙甘脂,DATEM,等等)。如果直接先把液體加入油脂跟乳化劑一起劇烈攪拌,在沒有加入可可固體(cacao solids)的狀況下,水分子是越小越好的。

而使用大多成份為溶解固體的液體也會有幫助,因為這種液體通常疏油性(lipophobic)較低。這類的液體有玉米糖漿,蜂蜜,等等。而他們也有加強濃稠度(viscosity),利用阻擾表面張力讓水滴不容易再次聚集,而讓溶液穩定。(想像一下蜂蜜跟奶油混合 vs 水跟奶油混合的狀況)

話又說回來,要用糖漿類的產品做出像是黑巧克力的產品是可行的。首先要用多些可可脂,少些糖漿,做出來的巧克力會比較軟,而且沒辦法真正的調溫成功的那種脆(snap)。。。可是的確是可以辦得到的。重點是在加入液體的時候要非常小心,避免使用過量,最後一點是有認知做出來的巧克力不會是傳統的那種巧克力。多加點乳化劑也是很重要的啦。

加入不同的乳化劑也是對這種含液體的巧克力產品有穩定性的幫助,可是再多的乳化劑也是沒辦法把本質不是傳統巧克力的產品變成巧克力。有些公司在嘗試不同的方式把1微米至更小的微型水珠加入巧克力內,但是做法是把水完全“隔離”。這樣做唯一的用處就是可以減少脂肪的使用。這種做法在商業上才開始沒很久,且不是那麼容易降低製作費用。

美麗的錯誤(機會教育)

看著他們,讓我有種想吟詩的錯覺failed tempering

舉頭望銀河星空,

低頭看大理石板

 

但事實上這是調溫失敗品啦(囧)但是也是個很好的學習機會喲~

先解釋一下這個牛奶巧克力的本質:這是我之前做的牛奶巧克力(之前的調溫是有成功)。由於希望可以有濃厚的牛奶味,且不要太甜(總覺得市面上販售的牛奶巧克力都太甜了,而牛奶跟巧克力的味道都偏淡),製作配方就朝著多奶粉,多可可豆,少糖的比例下手,結果就是太過濃稠的牛奶巧克力。太過濃稠是最主要的問題,不容易攪拌均勻的巧克力在調溫的時候溫度不容易平均散佈,而導致我們在下圖所看到的銀河系呀~

以下我將問題列出,加上它們的解決方法,讓有需要的人可以參考參考:

1. 表面的星空(白點處)是因為巧克力的溫度沒有一致,太熱的就是那些失溫的狀況

Ans:巧克力太濃稠(high viscosity),要避免溫度不一的問題可以加點可可脂讓巧克力的濃稠度下降(lowering viscosity),讓攪拌更容易才可以調溫時達到溫度一致。

2. 有很多尖角處可看到有個圓圓的缺口,這也是因為濃稠度高(high viscosity)造成的。高濃稠度就會讓巧克力流速太過緩慢,甚至都開始凝固了還沒有流到該去的位置(尤其是直角角落特別讓濃稠的巧克力有到達的難度)

Ans:解決方法參考#1

這調溫失敗的例子在使用商用巧克力機率不大,因為他們會把巧克力的濃稠度(viscosity)調到非常適合製作巧克力。但是在自己製作巧克力的時候,為了要達到某些目的(例如濃厚牛奶及巧克力風味),但是還實驗不夠多次,就可能發生各種有趣的狀況自己要想辦法研究找答案解決了!

參考資料 references:

1. Wybauw, Jean-Pierre and Tony Le Duc. Fine Chocolates, Great Experience. Tielt, Belgium: Uitgeverij Lannoo nv, 2004. Print.
2. Greweling, Peter P. Chocolates And Confections. Hoboken, N.J.: John Wiley and Sons, 2007. Print.
3. 自己失敗經驗累積

一切都是they(巧克力)的錯

小時候最愛77乳加巧克力;到了美國就吃kitkat,twix,跟snickers(根本就是愛吃甜吧);高中大學時就吃吃金莎,lindt的松露巧克力跟G牌巧克力。一直到大學畢業後那次歐洲旅行,才知道什麼是巧克力。

pierre marcolini brussels store

在還不知道這是個好地方前就拍攝的照片

在啤酒跟巧克力有名的比利時(#PrayForBelgium),看網路的推薦去了Pierre Marcolini。那時候因為旅行時間長又騎著單車,行囊簡單,衣物都走快乾的運動風(就是T-shirt跟快乾褲)最貴的就是Gore-Tex外套吧!所以就一副流浪漢的樣子走進這位在高級區裡的巧克力店。印象中(不用要求我記得太多快10年前的細節),走進去就是白色玻璃感的牆壁以及展示櫃-展示著不同組合的巧克力盒。那時候我認知裡的好貴貴巧克力就是G牌,看到了Marcolini巧克力的價格就覺得也沒有差很多嘛!(但是看了讓人好想吃)

為了可以吃到各種口味,堅持的買了巧克力33入的禮盒,開開心心的帶回那有點便宜,但是也有點髒,可是(以當時來說)有快速網路的B&B,立馬打開巧克力大吃品嚐!

pierre marcolini chocolate

一次可以吃掉半盒

這一吃,驚為天人,一下子就空了一半!第一次發現巧克力怎麼可以那麼好吃!!這就是我的(非大型跨國巧克力製造商)bean-to-bar巧克力初體驗!或許就是這盒巧克力讓我吃貨性格表露無遺的心靈感受到bean-to-bar巧克力的美好,之後的因緣際會下踏上巧克力製作這條路呀~~

[小知識] 可可豆小農不成正比的收入

Status

[小知識] 世界上90%的可可豆都是由小農生產。一個小農的可可樹園平均0.04平方公里(4 hectars),平均年產量為350kg/1hectar。而可可豆為一家帶來的收入低於美金$2.00/天(世界的貧窮門檻設為美金$1.25/天)

Cocoaghana

迦納可可豆日曬;架下香蕉葉是發酵時使用的